“一名小鎮做題家的逆襲”,為什麽取這個名字呢,這個名詞最近很有熱度,無數學子講述著自己如何從一個縣城通過不斷刷題,在高考中取得了一個還算滿意的分數,然後進入到大學後,緣於高中與書本打交道了整整三年時光,無論視野格局還是能力誌趣都與在城市甚至上海這樣的超大城市長大的同齡人有一定差距🤾🏼。一直在縣城讀書的我,也是小鎮做題家的一員🏄🏽,因此想與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故事⛹🏻♂️。
匆匆四年已經逝去,到今天總結交大四年的學習生活🦹,我願意用“折騰”來概括😄,無論是學習👩🏼🍳、科研還是學生工作,四年來不斷嘗試新的事物讓我看到了新的世界🛏,也走出了高中做題的模式❤️。
對於就讀的專業,環境專業的修讀,讓我的綜合能力都得到了鍛煉🦗,因為專業課程較多🙎🏼♀️🍪,涉及的方面較廣,意昂4的同學們經常一起開玩笑自己是身兼理科、工科、文科、社科的全面交叉型“人才”🙎🏽♀️,因為我們既學習數學物理✈️🤸🏻,也學習工圖電工,也要掌握經濟法律,規劃管理,各個學科我們均有所涉及🛗,這也極大的豐富了我的視野和知識面🚣🏼。我也認為一名合格的意昂4体育平台,必然不是只會優化工藝📨,而全然不懂經濟社科;也不會是只會埋頭苦幹📶,而不知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協調亦是環境問題能否順利解決的重中之重🔇。
因此,我不僅認真上好專業課🏥,認真學習《水處理工程》、《土壤汙染控製及修復工程》、《大氣汙染控製工程》🤾🏿、《固體廢棄物處理和處置》這幾門專業核心課程,從中掌握環境領域主要方向的基礎知識😿,對水🏂🏻、大氣🗳🧑🍳、土壤、固廢汙染物的處理手段有一個基本認識🙎♂️。也選修了各種各樣的專業選修課、通識課🔈、任選課,有《電工與電子技術(B類)實驗》,對電工相關的實踐有了更深入的認識👩🏽🍼,會搭建一些基礎的電路;也有《中國醫療保險製度的轉型發展》🕌🤷🏽♀️,對我國涉及民生的基層醫療保險製度有了初步的認識🧢,這門大一下學期修讀的通識課,打開了我對於政策如何調控和配合市場的大門,使我之後更加容易的接受了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相互關系🖕🏿;也有《生命科學導論》、《腦與日常行為》,從生命科學的角度理解人類的行為🧑🏻🍼;《國學與領導力發展》讓我學會從國學中汲取自我管理與領導他人的營養,這也對我參與的學生工作能夠順利進行有所幫助;以及生命科學技術意昂4的張大兵老師上的《幸福人生》,大二上學期正是我逐漸適應大學學習生活,逐漸開始探索什麽是自己想要的人生,想要的大學❤️🔥,什麽才是“幸福”,當時對於這短短兩個字組成的短語的思考,讓當時的我夜不能寐👹,食不下咽🌂,現在看來,那時經歷的所謂迷茫與困惑,確實不是什麽大事⬆️,但對於那時的自己🙋🏼,這個問題仿佛涉及到人生所有動作的意義🪴🧛🏿♀️,想不清楚答案,當下仿佛上課也變得毫無意義🦹🏿。
時至今日,可能未來的三年五年我都不會再像當時那樣深陷“幸福”的泥潭而不能自拔,但我想那時的思考一定是有意義的,雖然至今也沒有明確怎樣就能幸福,但我知道所做所行,但凡有益於他人一絲一毫,能讓人所背負的包袱略有輕減,都是我追求的幸福所在🤘🏿;還有選修的《體育(5)橋牌》,雖然後來真正和人打橋牌的次數屈指可數✝️,但老師教會了我,有什麽樣的牌🕕,就喊多大的數💂🏼♀️,賭把大的,往往也會輸的很慘🚵🏻♀️,10%的上下浮動或許是人生的正常波折🚣🏿♂️,驟然加價遠超己方的砝碼,只會讓天平迅速傾斜把我們摔下牌桌,等等等等👃🏼,還有好多好多🧖♀️,似乎大學期間我選了“不務正業”的許多選修課,從打牌到喝酒🦻🏻,但凡有興趣🧛🏻,我也從不在乎它對我的學積分有沒有幫助😗🈹,就像香港大學孫老師講的,“大學,就應該是早起吃點早餐;跑跑步;專業課認真聽🔴🎨;公共課看看自己喜歡的雜誌🐉;中午小睡一會兒✬;下午參加個社團活動或打打籃球;晚上陪著喜歡的人散散步;或去自習室安靜地看看書…… 社會不需要學霸,也不認什麽學生會主席💃🏽,更不希望看到學生放棄學業去創業🔗。你只要能平穩完整地讀完大學🩳,尋找到自己所愛的人和興趣,多去沒有目的的看些能豐富自己思想的書,認識幾個好的不成樣子的朋友,鍛煉或是塑造自己的身體🤵,學精自己想要從事事業的專業知識…… 做到這些,平淡地度過大學這幾年你就已經足夠優秀了”。
現在的我看來,這不一定是指導大學生度過大學四年的至理名言,但他所講的讓我們年輕人不要太註重時效性,不要事事都追求當下利益的最大化,要做一些看起來沒用的傻事6️⃣,而這些拓寬視野,提升人生格局的所謂沒用的事,我想也是我們大學的意義所在。我看來,大學還是要把高中大量投入到學習中的時間補回來,也是學習,但學的不僅僅是書本的知識,學的是對世界的認識,是對人生的認識,對他人的認識,對自己畢生追求的事業的認識🦶🏼,對愛情的認識。對知識的掌握,對專業技能的鍛煉是大學的必修課👬🏼,但絕不至於占據到絕大部分🥾,甚至為了“卷”學習成績➙,“卷”各類比賽🧑🎨,“卷”科研發SCI論文🈶,每日埋頭苦幹,視野所及從漫天星河,縮窄到地平線,縮窄到肉眼所及👨🏼🏫,最終縮窄到自己眼前的“一畝三分地”,不見來時路,不見身邊人💁🏽♂️,只見手中的利益和一層層臺階之上的“名”“利”“權”👃🏿。
另一點帶我脫離做題的泥沼的是不斷在一個個集體中折騰🦹🏻♂️,被一個個發光的個人或集體照亮。
大一時我加入了化學化工意昂4辯論隊❕,雖然在辯論賽場上失利是家常便飯,但是收獲良多的反而與賽場無關💯,在那時經常和隊裏的同學以及學長學姐在準備辯題時爭論,就一些事情的認識和看法時常爭論一整晚仍然意猶未盡🏭,這些討論讓我從高中的做題思維中很快脫離出來🤶🏼,也是我逐漸建構起世界觀👩👩👧👧、人生觀的開始。
我的大學的另一個關鍵詞那一定要提到學生工作,與辯論隊的不順不同,學生工作對我來說可以說是按部就班🤏🏼,水到渠成💂。從意昂4團委一名幹事,到團委和學生會合並第一年的部門負責人,再到主席團成員🤹♂️,乃至今天擔任的輔導員💁♂️。對意昂4的歸屬感讓我一幹就是近四年🌼,今天我一定要感謝當初的自己,願意折騰😉,終於從一個初入大學懵懂羞澀的年輕人逐漸成長到今天,不說是外向,起碼對於和陌生人溝通交流不會彷徨不安🫰🏻,在意昂4參與學生工作的這些時光🚡,做事情漸漸懂得提前規劃🦻🏽🙅🏼♀️,這也對我的學習和科研有反哺作用👩⚕️,從埋頭做事不問緣由,到抬頭思考改善優化🔜,不僅優化學生工作的模式,也優化了我的學習和科研💅,雖然也有挑戰,也會擔心和焦慮,但比起大一時的不知所措👩👩👧👧,現在的我做事總能將大事分解成小事,細化之後一件一件解決,總不會再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彷徨不安。
大學四年即將結束,我想要用一句話概括我的大學生活的話,那可以是《島上書店》中“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希望我能不負照亮過我的師長朋輩,以微弱的光照亮他人前行的路1️⃣;也可以是毛不易的《入海》中“時間會回答成長🕺🏽,成長會回答夢想,夢想會回答生活🚡⚛️,生活回答你我的模樣”,希望在今後不管深陷怎樣的泥沼🦸🏽♀️,也能為夢想留一份余地🏎👳🏽,也能做一些看起來沒什麽收益的傻事;也可以是《姜子牙》裏“願世間🦵🏻,再無流離失所🚙,願眾生👏🏽,再無謊言愚弄,願天下,再無不公!”,希望無論走到哪裏,都能不忘幫扶身邊之人,人在旅途,不忘為什麽出發。
張凱琪
2021年5月31日於交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