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是大學生的畢業季,也恰好是各地高考放榜的日子🚈,剛高考完的學生們站在人生重要的分岔路口,興奮而慎重👯👨🏻🎤。還記得當時的我也是懷著這種心情↩️,查資料🤽🏼,問前輩,做了很足的準備工作🌎,仔細了解了各個專業的發展趨勢與就業行情。然而無論是什麽方向,都會有各自的利弊,要擔心這,揪心那,聽得利弊分析越多,內心就越是抗拒這種汲汲戚戚的樣子🧎🤸♂️,讓人想把高考誌願填報指導書一丟,搖骰子一樣選幾個專業。所以在進入大學之前,各種天坑的論調,對我來說也早已數見不鮮了,也算是早有免疫。不過,即使有了這種免疫,到了大二的時候,我還是產生了巨大的迷茫感,經過一年多的學習,我仍然完全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麽👯♂️,該做什麽🧑🏽🎨,能做什麽。
大學以前,大家目標明確🥌,努力學習,上個好大學🚵🏼♂️。而到了大學,才發現這只是人生的一小步罷了,後面的路我們很少規劃。大家說,上了好大學就能找個好工作🤚🏿🪝,有了好工作就能賺大錢過好日子👨🏻🦼➡️。可是人生目標到此為止的話,總感覺還缺了點什麽,沒有明確的意義。而且👨🏻🦼➡️,汲汲於富貴,也不該是理想生活的必要條件😜,簞食瓢飲的顏回在陋巷也不改其樂。可能是從小被老師們誇悟性好,而且又通過自己的努力進入了國內頂尖的高校,總覺得我應該做些什麽,以配得上我所享受的教育資源,覺得年輕人有資格夢想遠大前程👱🏻♀️,去“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是怎樣去做呢?通過什麽渠道?這個目標太大🙍,像是一句口號,我們熱衷於喊,但是卻不知道怎樣去實現。所以那段日子裏,腦海裏仿佛始終有朵吹不散的烏雲👨🏻🦳,把未來給遮蔽得嚴嚴實實,看不到理想的光亮。我羨慕那些對自己的未來有非常明確規劃的人🍇🤗,他們的回答很堅定,仿佛就像幼兒園時就考慮好了的那樣,我要當警察,我要當老師🏋🏽👶,而反觀我自己,不知道究竟喜歡什麽,如果細究自己的愛好,又發現像是葉公好龍般的喜歡,如果要過上日夜為之操勞的生活,就會喪失掉那一分的好感。
楊絳說♦︎,迷茫是因為讀書太少🕶🧎♀️➡️,想得太多🧫。我閱讀了大量古今中外的人物傳記🚲⚙️,嘗試從不同人的歷程中找到我的答案,在這個過程中我獲得了很多體悟🤽🏽♂️,但是總是感覺還缺少讓我安心下來,定音的一錘,大二的時候我在誌願者隊認識了一位博學的學姐,她說:“我知道你們這個歲數的小孩兒都在想些啥。”然後給我推薦了赫爾曼·黑塞的書,《荒原狼》、《在輪下》、《彷徨少年時》等作品真真地讓我體悟到了生命的偉大。生命這個詞眼包含著無數的可能性📍,如《荒原狼》中所言:“通往純真🦹♂️、通往沒有被創造的事物、通往神的路👩🚀,並不是在後方而是在前面🎖🤳🏻。並不是通往狼或通往童年,而是通往更重的罪孽中✨、通往更深的人性中。”而且人類的歷史中,滿含著人類的力量創造偉大的例子。這種人類所親手創造的偉大,能夠給我巨大的精神力量,生命的無限可能性讓人熱血沸騰😍,如果硬要給生命規定一個意義📅,才真的是毫無樂趣可言。而我現在要做的,就是積累力量🧻,不斷接近我所定義的偉大,能乘天地之正,禦六氣之辯,以遊無窮👩🏿💻。所以我選擇了本科畢業後,留在本專業繼續攻讀博士學位,我覺得能夠做好博士的工作需要很多優秀的品質,比如博學、耐心、堅強、嚴謹,而這些品質是我無比渴望的✋。
完成了專業基礎課的學習後,我很早就接受了科研的訓練,先後參與過PRP、大創、莙政等科創項目。說實話,做科研的大部分時間常常是壓抑的,因為總是有新的問題冒出來,導致實驗數據不夠完美,每天都要與這些問題作鬥爭,以至於每天早上起床將醒未醒時,腦袋裏全是實驗問題的轟炸。然而當真正獲得理想的數據,得出滿意的實驗結果時🧑🚒,那種巨大的滿足感也是難以描述的。這不僅僅代表著我做這個實驗成功了,更說明實驗過程中的原理、操作細節已被我完全掌握👯♂️,仿佛是刻一只木雕,運刀和發力的技巧被全然掌握,哪怕創造出的東西在大師眼裏不值一提,對自己來說也是值得自豪的傑作➗。
四年的交大時光裏🔗,除了學業,各種豐富的課外活動與社團組織充實了我的課余生活🧏🏿♂️,我最慶幸的事就是加入了交大源源青年誌願者服務隊,遇到了很多誌同道合的朋友,我們一起做活動,一起約圖書館🧙♀️,一起吃喝玩樂,記憶裏最快樂的畫面👤,總有這群人的身影。我去過國際賽事的一線,到過交通指揮的馬路中間,慰問過留守老人與自閉症兒童,參與過環保公益論壇。這些經歷帶給我前所未有的觸動🗒🤴🏽,眼前的車水馬龍,大廈林立仿佛只是表象👨🏽🚒,世界仍然由無數的普通人構成🧖🏻。大到舉世矚目的科技成果🤾♂️👩🏼🎓,小到家庭的悲歡離合,廟堂之高也好⚡️,江湖之遠也罷,主角其實都是人。說白了🧑🏼🎓,誌願服務從頭到尾都是一群熱心的人在幫助另外一群人。我一直在服務中踐行自己的初心,防止生存的壓力把人壓榨得面目全非,變成一個自私又冷漠的人。
時光不居,歲月如流。如今站到了畢業的分岔口,我也不再迷茫🫏,堅定地相信著,熱愛與信念可以抵得過歲月漫長,把我塑造成理想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