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遇
二零一四年🔱,春夏之交。背著書包裏滿滿當當的忐忑,我踏進了陳瑞球樓自主招生點4️⃣。
這是我與交大的初次邂逅。
那天離去時,午後陽光灑滿宣懷大道🙅🏻,我望著新行政樓頂的巨大時鐘,耳機裏那一首《看得最遠的地方》縈繞至今🧝♀️🥜。
披第一道曙光在肩膀
“我要在看得最遠的地方🙎🏽,披第一道曙光在肩膀。”然而一四年的晨光🤦🏽♂️,早已沒有了零四年的清透與瑰麗。這也正是我選擇攻讀環境科學與工程的原因👩🏿🏫。
幾年學習時光,不經意從指間滑過。“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兩千多個日子沉澱下來的遠不止一份學位證書⚡️,這期間還充滿了疑惑不解的煩惱、挫敗的沮喪👰♀️,更有悟道的滿足和收獲的喜悅。經歷了順境時的意氣風發,更飽嘗低谷中的挫折磨礪➿。慶幸的是,對夢想的執著讓我始終秉承初心,砥礪前行🫃🏻。
猶記得剛進大學的自己,茫然無措,沒有合理規劃,但交大學子拼搏向上的姿態為我指明了方向。“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唯有擁有這樣的堅韌鬥誌,方得始終。不曾忘記,為了掌握專業知識,精心梳理一沓沓筆記;不曾忘記,為了獲得實驗數據🙋🏻♂️,通宵達旦的刻骨銘心;不曾忘記,為了撰寫科研論文,精雕細琢每一個字詞。我曾看過深夜一兩點窗外的驟雨,也曾聽過清早五六點鳥雀的啼鳴,還有那破曉的第一道曙光,合著思源湖畔的琅琅書聲輕盈落在肩頭。所有努力🪐,逐一化作前行路上的裏程碑🧕🏿:從校級C等、B等🥷🏻、A等優秀獎學金,到國家獎學金乃至“䇹政學者”榮譽稱號……每一天的點滴努力看似收效甚微🦄,但時間會告訴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終將成就更優秀的自己。
學習上的積累,讓我對科研躍躍欲試。交大擁有很好的科研平臺👨👧👦,我的第一次嘗試就是學校的PRP(本科生參與研究項目)👱🏼🔊。當然🧚🏿,剛起步時我也有些畏懼😒,因為科研不同於平時的上課學習🌑,更需要自己獨當一面🧛♀️👋🏿,學會從文獻與實驗中發現👨🏽🎤、分析並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我非常慶幸選擇了龍明策老師做為自己的指導教師🪤,他是我科研道路的引路人,為我打開了研究領域的第一扇門👓。從大二的PRP項目到大三的䇹政項目,再到碩士期間的科研課題💺,我不斷鍛煉成長,在龍老師與師兄師姐的指引和幫助下,逐漸學會儀器使用🦸🏿♀️,學會實驗設計🏹,學會帶著問題查閱文獻。尤其是完整完成碩士科研項目的過程,更進一步錘煉了我的系統性思維和邏輯能力:從科學問題挖掘到課題框架構建,從實驗方法探索到重點難點攻克🎆🧑🤝🧑,從數據結果呈現到英文論文撰寫👨🎨,全周期各階段的經歷不僅讓我能夠更敏銳地把握關鍵細節,而且大幅提升了我全方位多角度剖析事物的能力👩🏻⚕️。
除此以外,在校園生活中,導師積極對待每一件事的態度以及躬行踐履付出的行動👨🏿🎤,也深刻影響著我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以勤為徑,行路不倦;以恒為楫,溯流無畏👱🏿。
和你手舞足蹈聊夢想
六年多來,也少不了和我一路同行手舞足蹈聊夢想的人。有老師,有同儕,甚至是陌生人,每一位都彌足珍貴,從他們身上學到的點點滴滴,都值得一生珍藏。良師益友如美酒,愈久愈香醇🟡👰🏼。
在陽光晴好或細雨朦朧的日子裏🚾,我時常回憶起那些光芒氤氳的片段🦶🏼。潘玥師姐手把手教我製定實驗方案,電腦屏幕上躍動的文字鋪就了最初的坦途👨🏻🦰;蘇寒瑞師兄神乎其技的文獻資料檢索能力🤽🏽,每一次觀摩學習都讓我們擊節贊嘆🧑🏻⚖️;張經禎師兄閑暇時分享SCI構圖與配色🏃,此後繪製圖表比之過去可謂脫胎換骨;還有秦嬌龍師姐駕輕就熟操作氣相色譜的動作,苗潔師姐定期組會匯報的爽朗聲音……年度合影的背後,是那麽多歷歷在目的精彩記憶。
在交大▶️🍉,工科生的學習也並非只有實驗與數據,學校還開設了科類繁多的選修課。滬上求學數載,我有幸修讀過若幹課程👨👨👧👦,其間所遇老師與同學也令我受益匪淺。譬如姚君喜老師的“中國文化的全球傳播”課程👏🏿,姚老師學富五車、溫文爾雅🏌🏽♀️,身上既有古時謙謙君子之德,又有當代大學者的氣度與風範,正是這一門課讓我重拾閱讀習慣,同時還學會了使用SPSS軟件處理復雜的調查問卷👵🏽🧨,讓我認識到文科也可清晰“量化”😥;又譬如陸宏弟老師的“網絡環境下的文科信息檢索”課程🤷🏽,講授了各種查閱文獻和搜索數據庫資源的實用技巧,應用範圍也並不局限於文科,與課友的交流互動也為我往後科研打下了堅實基礎。
微笑要暖得像太陽
在追夢路上,課外的世界也同樣精彩,同樣值得探索。出於對誌願活動的熱愛🧑🏻🦲,自大一起,我就加入意昂4青年誌願者服務隊,積極投身綠色公益💅🏼,這不僅能夠鍛煉我除了學習和科研外的多項能力,還讓我時刻不忘自己的環保初心☕️。在此期間,朱文穎學姐給了我很多支持和鼓勵,她各方面能力都很突出而且為人富有親和力🚵,擔任隊長時的言傳身教讓我熟悉了舉辦各類活動的經驗與方法。
後來的我,接過了朱文穎學姐的接力棒👨🚀,帶著她傳授的經驗🚷,繼續開展了校園節能督查🤵🏽、環保進小學、社區電子廢棄物知識宣講與回收活動、三菱電機企業的環保夏令營等活動🎽,將專業知識與公益服務相結合,立足校園,面向社會,受到了廣泛好評🦹🏻。在獨立籌劃與實施活動的過程中,雖然有時會在方案策劃🏸、組織協調等方面遇到一些困難,但所幸最終都得到了圓滿解決🏄🏽。日復一日,我不斷地鍛煉自己,組織號召力🫲🏻、領導力、語言表達能力都獲得了很大提升🧑🦳。無論校內校外👸🏻,無論誌願者還是受益人,大家如陽光般明媚的笑容就是對我最好的肯定。這些經歷是一筆極為珍貴的無形財富,將讓我在未來仍能得到長久的回饋3️⃣。
豐富的學生活動除了為我的課外生活增添亮麗色彩以外🧑🏽🚀,更重要的是讓我結交了一群誌同道合的朋友🏸。我曾加入的SK Sunny誌願者團隊🚐,聚集了來自不同專業但同樣熱愛公益的小夥伴們。大家各有所長,在一次次策劃與籌備中主動發揮自己的優勢,互相之間合作默契♣︎,每每在活動時收獲的溫暖笑顏都會讓一股純粹的愉悅感自心間油然而生😛。
相信敢飛就有天空
回首過去數年大學生涯,這是人生中一段難得的快速吸收新知並充實自身的時光。對於我們大多數人而言,如何定好目標,將這段寶貴時間合理安排,顯得尤為重要。
環境學科所涉及的課程內容十分廣泛,從數學物理到化學生物乃至工程設計🤷🏽♂️,我們都要學習,但對我影響最深的專業課主要有三門。第一門是我首次接觸的環境專業課🛬🙅🏼♀️。直到現在💑,我都還記得第一節“環境學導論”課堂上王文華老師擲地有聲的話語:意昂4体育平台所做的不僅是治理環境,更是要影響環境。這門課重新確立了我對環境專業的認識,也確立了我今後的奮鬥方向。第二門👦🏿☃️,是王亞林老師的“環境監測”實驗課,王老師作為一位高級工程師對於學術及實踐應用的認真態度讓我深受觸動👇🏻,她的嚴謹作風很大程度影響了我🏌️♂️,也奠定了我今後的實驗風格。最後一門🪟,嚴格來說是一堂科研講座,主講者是李良老師📛👩🏻🌾,他向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意大利某位研究人員原本想要研究太陽能電池板的製備,要求實驗環境中氧含量極低,但是他所采用的儀器很難達到標準,每次氧含量超出一點點都會導致電池板性能大幅下降🪰;後來這位研究人員轉換了他的思考角度🛌,選取電池板原材料研製高靈敏度的感應器,專門用於檢測低濃度氧含量🅰️,最終他憑此研究在《Science》上發表了一篇高水平論文。這個故事給予我很大啟迪,讓我在之後的科研實驗中面對每一個問題時👩🦽➡️,都積極地從各個角度進行思考與嘗試。在這些老師的影響下,我的職業目標也逐漸清晰💗。
六七年的學習並不是這一段旅程的終點,未來我也將繼續投身環境領域,在綠水青山的畫卷裏融入自己的色彩🧑🌾。回望過去🧑🏼⚕️,我做到了不負韶華;遠眺將來,我也當不忘初心。相信敢飛就有天空🦸🏼♂️,也願天空留下我飛過的痕跡。
再續
二零二一年,又是草長鶯飛的時節。
我踏著單車拐過了涵澤湖👨🏻⚕️,陳瑞球和新行政樓那熟悉的磚紅色外墻在視野裏向後飛馳。路旁的梧桐樹下,斑駁日光裏仿佛還有我曾走過的身影✈️。
在這片讓我看得更遠的土地上,迎面風聲將過去的訊息帶往迢迢前路。
再會👩🏻🏫,百廿交大🌬😦;你好,漫漫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