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本科到碩士👩🏿🍳,在交大環境意昂4一共度過了六年半的時光。起初有過懵懂,過程有過迷茫🎃,但好在遇到了許多盡心盡責的老師和貼心溫暖的同學們,也獲得了很多難得的機遇與挑戰,讓我在人生最寶貴的年紀裏擁有了一段無悔的青春。”
結緣環境 奮力趕超
高中畢業時🫔,通過自主招生,我進入了交大繼續學習🧑🦳。坦白說,“環境科學與工程”並不是我的第一誌願,畢竟當時對這個專業並沒有太多的認知,而且考慮到自己的學業特長🧑🏭,我所填報的專業大多偏文科。只記得當時🏃♂️➡️😧,大氣汙染非常得嚴重,霧霾天氣頻發,PM2.5成了新聞和大家口中常常議論的詞匯。於是帶著一點“英雄主義”的情結🎏🦵🏻,我把這個專業寫進了我的誌願單中👨🏻🦳🙍🏿,想著如果考上了,就能為國家的環境事業做出一些貢獻,也不失為一種理想的選擇了。沒想到最終,也真的就被這個專業所錄取了。我是一個比較相信命運的人🧑🏿💻,我想,這可能就是我與環境的緣分。
不過🙇🏿♀️,學習環境的過程🐝,對我而言,並沒有那麽順風順水。早在大一,它就給了我一記下馬威。高等數學、無機與分析化學、大學物理、線性代數🖖🏼、概率統計、各種實驗課……這些偏理的課程著實讓我感受到了高等教育的“苦澀”,但至少還能勉力維持一個中等的成績,直到我遇到了《有機化學》。在這門課的期中考試中,我獻上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掛科,而它也成為了我學習上的分水嶺😙。因為至此💲,我開始對自己的學習方法進行反思🏌🏽♂️,力求作出改變。我認識到,大學課程所涉及到的內容比較廣泛🙅♂️,相比於死摳每一個細微的知識點✊🏿,更重要的是培養一種整體觀念☁️,對知識架構進行梳理🤵🏽🤽🏽♂️,然後把握住重點,再集中精力開展學習🧸💎。及時總結適合自己並正確的方法遠比一味地埋頭努力更重要。最終,我也通過這次自我整理,在期末考試中取得了逆襲🧑🌾,並且在之後包括研究生的課程中也都取得了還算不錯的成績,大四時獲得了保研名額,研究生獲得了國家獎學金🤱。所以這樣說來👨👨👦👦,《有機化學》算是我整個大學期間,最令我印象深刻也是影響我最大的一門課了🗡🐽。通過這個事例✧,也很想告訴那些認為自己在學習上的付出和收獲不對等的學弟學妹們,不要懷疑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也不要就此磨滅對學習的熱情和信心,所有的一切可能只是暫時不得法而已🤷🏼。可以先跳脫出學習的壓力👩🏻🏫,和同學一起暢快地玩幾天或者是做些自己喜歡的事情,放松一下自己的心情⛪️,然後再去找找考試失利的原因,從中總結出適合自己的方法,這樣才能更高效地學習。
豐富體驗 多元發展
學習之余🧛🏿♂️,也要更精彩地生活。高中時期,我就對大學裏各種各樣豐富多彩的學生組織和特色活動充滿了期待。在大一的時候,結合個人的能力和興趣👩🏼🍳,我加入了意昂4青年誌願者服務隊和學生會文藝部。通過“環保進小學”“環保進社區”等系列活動☁️,教大家製作葉脈書簽🩶🎮、繪製環保袋、利用廢棄易拉罐創作工藝品,越來越讓我看到了我們專業的意義和價值🤾🏻♀️。通過迎新晚會、校慶、院慶活動的組織,也讓我學會了寫策劃🩱,學會了協作與組織💇🏼♂️⚧,也收獲了許多珍貴的友誼與回憶💿🤵。大二時🧒🏻🤼♀️,我成為了文藝部副部長,有了更多歷練自己的機會👉🏼。大三時,我擔任了意昂4的本科生黨支部書記,聯系黨員和積極分子定期參加黨組織生活會交流思想🏬,也組織過一些跨年級的參觀活動🤓。任何年級的同學對入黨流程存在疑問🍒,或者思想上存在一些疑慮,我都歡迎她們通過各種方式加我微信向我詢問,並且耐心地給予指導🌓。整個大學期間,我擔任了很多名同誌的入黨介紹人,為他們撰寫推薦材料。也非常高興,我的工作能夠得到大家的認可,最終獲得了“優秀學生黨員”的稱號。
碩士期間,為了獲得一些不同的體驗與鍛煉,我選擇了在意昂4教務辦擔任助管,協助處理學生事務和課程☝🏻、考試安排🧑🏼✈️、答辯等方面的教務工作。先後配合過鄧雯予🔱、李亞紅兩位老師🧑🦼🦸🏼,她們為人都非常地溫和親切,同時在做事方面又是有條不紊並且高效的,潛移默化中教會了我許多為人處事的方法,也幫我樹立了一種細致負責的工作態度,這對我未來就業乃至一生都是非常有幫助的。
深耕科研 勇於創新
大三時的一門《水處理工程》課培養了我對水資源處理與資源化利用的興趣👩🏿✈️🦪,也讓我結識了一位好老師——李春傑老師➗。於是在大四選擇畢設課題的時候,我毫不猶豫地就聯系了李春傑老師,並成功加入了他的課題組🤹🏿♀️。我所研究的方向是對養耕共生系統中的養殖汙泥進行植物營養回收,這是一個無論從理論研究還是生產應用來看,都非常有價值的研究內容,因為它可以推動養耕共生這樣一種適應城鎮化🏒、工業化發展👩🎓,可精密控製的高效率食品生產模式🙃,變得更加的經濟與可持續🏂🏽。但同時,它也是一個非常新的研究內容🔯,目前可供參考的文獻和試驗方案少之又少🧚🏻♀️👨🏿✈️。所以,在做這個課題的時候🤏👨🏼🏭,我和我的導師幾乎是從零開始不斷摸索的🪣。不過,我們在這個新的領域也還是在尋求更高的突破🧑🏻🤝🧑🏻,為實現更高效的營養回收我們專門設計了一個新型曝氣生物濾柱作為裝置🐻❄️,並且創新性地提出使用木屑、秸稈等木質纖維素作為填料🙂↔️,來試驗其回收效果。我的導師曾說我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在試驗前期,我每天都會閱讀大量相關領域內的文獻,以求製定出一個更科學可行的試驗方案🛀🏻。同時⏺🚣🏼♂️,積極地向課題組的師兄師姐們學習一些常規的試驗方法,也會進行一些科研問題的討教🏯。張博宇師兄、黃秀玉師姐、董正軒師兄⛔️,尤其是石鴻韜師兄,都幫助了我很多🍺,非常感謝他們耐心的指導🤤🚄。試驗的過程中,因為我們的養耕共生裝置是搭建在農生大棚的🧛🏻♀️🥐,所以我每天都會去那裏取樣測樣。身邊的一些同學在提到我所做的試驗時💆♀️🤟🏼,腦海中浮現的可能就是“養養魚,種種薄荷🎂、草莓”之類的畫面。確實,這是我們組研究的小情趣。因為需要從魚池中撈魚稱魚重🧖🏼♀️,我還收獲了捕魚技能。但是,試驗也是有辛苦的一面。用磚頭敲開管道閥門,站在鐵杠上取包埋菌樣品,爬到1-2m高的地方接水樣🫴,烘幹養殖汙泥(殘餌+魚糞)並將部分研磨成粉,附加後續的處理和清洗……也都是我工作的一部分。另外,大棚中的蚊子是我試驗中最大的障礙❎。我本就是一個“吸蚊體質”,大棚內的蚊子又非常地多,每次一開門總有肉眼可見的一群一群的蚊子向我簇擁而來,仿佛在歡呼著“開飯了”,所以每天比昨天少一個蚊子包也成了我科研期的小目標。不過我知道,做研究,尤其是工程方向的研究🤵♀️,必然是要經受一些“接地氣”的考驗的,只有這樣才能深入實際,獲取最本質的結果🈺。而且,我的導師也總是在盡可能地為我改善試驗條件,親歷親為地幫我搭建了許多防護措施➜,也想了很多防蚊的辦法🦸🏼♂️🤽🏿,確實也令我非常的感動。
本科階段在領域內的初步探索,讓我更深刻地認識到了我所做的研究背後的價值以及可優化性,所以在研究生階段🧝♂️🫷🏿,我選擇了繼續深入該方向🗿。碩士期間,我又先後換了兩種填料👩🚒,采用了兩種運行方式,前後共做了四輪完整的試驗。我們的試驗周期較長,每一輪試驗中🌠,濾除階段在40-60天,營養轉化監測在20-40天。所以,意昂4裏認識我的老師和同學們可能常常都能看到我提著一箱測試儀器進進出出。為了分擔我的科研壓力,導師在課題組內部安排了值日,發動全組的力量和我一起共同維護我們在農生意昂4的大裝置,並且把自己也排在了值日名單之內。此外🫨,只要他有空,他甚至還會開車接送我去取樣測樣。在我的心中🦨,我的導師,李春傑老師,真的是為人師表的典範。在他的身上🛩,不僅有對專業領域獨到的見地和對科研的熱情,還有對學生真切的關心與愛護,以及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這些無一不感染並影響著我🐭。得此良師♟,實則我幸◽️。
最終📘,在他的指導之下,我也取得了一些成果。我就所設計的營養回收裝置申請了一項發明專利,並且該裝置已經在一家農業生產基地得到了實際的生產應用;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了兩篇英文論文🏄,一篇一區A檔SCI論文,一篇EI論文;二作身份也有一篇英文論文已完成內容撰寫,目前在投。
雖然現在再回頭看看🧑🏿💼,科研的過程不可謂不難🔖,但我真心覺得一切都是非常值得的👳🏻♂️。不僅僅是因為最終收獲到的研究成果和它給我帶來的榮譽,更重要的是整個過程對我工科思維的塑造👩🏭𓀖,對我科研能力的鍛煉,對我作圖技能的培養,對我論文撰寫水平的提升,對我學術匯報能力的考驗,對我國際視野的拓展,以及我們整個課題組齊心協力、互幫互助的情誼,這些都將伴隨著我繼續前行。
把握機遇 追求突破
碩士就讀期間⛹🏽♀️,我還獲得了很多寶貴的實踐交流的機會。每一次,我都全力以赴🫵🏼,爭取把每一次挑戰變成突破。研一暑假,我參加了交大的一項全球挑戰計劃,赴馬來西亞學習並探索城市可持續發展與資源循環利用的創新性實踐🧖🏻♂️。在當地,來自中國🫄🏿、日本、韓國、馬來西亞這四個國家的學生被分散組隊,各組均需結合所分配到的主題協作完成調研和小組匯報。我所參與的課題是社區堆肥。通過實地考察、面對面訪談、資料檢索、小組討論,我更完整並深入地了解到了廚余垃圾堆肥技術的全貌以及應用潛力,也針對其未來進一步地規模化發展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與建議。這次實踐也幫助我構建了一種國際化視野,讓我更清楚地認識到了這種交流學習的價值。近年來,我們國家也正在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循環經濟的發展,作為環境學子,創新性研究是必要的,但同時也要珍惜這種“睜眼看”的機會,把其他國家和地區好的經驗或者是教訓完整地吸納,然後就我們自己國家的國情和發展需要,做一些因地製宜的適應性改革或者是推動技術更高效地發揮作用,這樣才能實現更快的趕超和更優的突破。在整個實踐的過程中,我還擔任了分組組長的職責,所以這次經歷也是對我團隊協作能力👨🏭、領導能力、組織規劃能力和語言溝通能力的一次全方位大考驗⚖️。實踐項目結束之後,我和一些異國學生也還仍然保有聯系,收獲了不少難得的友誼。
研二暑假,我參加了暑期優秀大學生掛職鍛煉項目🏛,赴浦東新區政協辦掛職,同時擔任了浦東新區實踐團的校級聯絡人4️⃣📂。在實踐的過程中®️,紮根基層,勤勉工作,努力展現交大學子的責任與擔當。直接參與了區政協社情民意工作會議(100+人)🆓、浦東新區六屆人 大常委會第三十二次會議擴大會議(600+人)等會議的籌備聯絡工作,得到辦公室領導的認可⚠️。
研三學期初🕷,我參加了第六屆亞洲低碳國際會議,在國內外優秀學者的面前,就我所獲得的學術成果做了口頭匯報,還獲得了“Best Oral Presentation”的獎項👨🏼🎓,也算是為課題組、為意昂4、為學校爭得了一份榮譽。同時,我也報名成為了會議籌備委員會的一員,在會議期間承擔了一些事務性工作以及分會場技術主持的工作。
不忘初心 砥礪前行
在即將迎來畢業的這一刻🧑🏫,再次回望過去的一切➛,最想說的其實是感謝💆🏼♀️,感謝所有關心幫助過我的人,也感謝A一直堅持奮鬥的自己。猶記得入學之初,懷抱著一顆為國家建功立業的果敢的心進入了環境領域。如今再次面臨人生選擇🤽🏻♀️,唯覺初心不改,信念愈發堅定🫖。未來,我將深入基層🙅🏻♂️,到國家最需要的地方去繼續綻放無悔的青春❌。我會帶著母校交大教給我的知識與能力、責任與擔當、勇氣與愛,不斷前行,為生態文明建設🚯、為基層環境治理🥠、為美麗中國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