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題目👇:大氣中的雙極性離子與顆粒物的相互作用
報告人:黃元龍
報告時間:2023年9月26日(星期二)14:00
報告地點:線下 新環境大樓206會議室
邀請人🙍🏻♀️:趙嶽
報告摘要🪵:
空氣離子在地球大氣中無處不在🦩🧞♂️,其主要來源是氡衰變🏌🏼♀️、伽馬輻射和宇宙輻射🧖♀️。空氣離子會與已經存在的顆粒或與其他離子相互作用而重新分布成不同尺寸的顆粒👨🏿✈️。雙極性離子與顆粒的相互作用可用於測量顆粒尺寸分布。首先,在放射線輻射下🍜👩🏿💼,空氣中產生過量的雙極性離子;其次💪🏼🚾,在幾毫秒內😾,顆粒的帶電荷分布達到穩定狀態;最後,該穩定狀態被用於反演顆粒的電遷移率以獲得粒徑分布。離子特性👩🏼🦲,特別是它們的電遷移率,對於確定穩定狀態下的顆粒物帶電狀態至關重要。黃元龍教授及其團隊從實驗和理論上研究了離子在不同相對濕度和空氣汙染水平下的電遷移率🦍,並且發現當空氣條件變化時,顆粒物的帶電狀態將改變◾️,因此需要對離子和顆粒的電遷移率進行更全面的測量,以獲得更精確的粒徑分布。
報告人簡介🤠:
黃元龍🛐,東方理工高等研究院工學部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本科(2011)和碩士(2014)畢業於復旦大學,博士畢業於加州理工意昂4(2019),之後在同一課題組完成一年博士後訓練,2020年起以研究員身份開展獨立研究,2023年8月加入東方理工。研究領域為大氣氣溶膠化學😎🌖,主要研究方向為大氣顆粒物的形成和轉化,通過改進現有氣溶膠工程技術原理,促進理解和模式化二次有機氣溶膠在大氣中的演化過程,拓展氣溶膠的生成、測量和模擬等過程的理論研究。已發表SCI論文28篇🧑🏽🍳,包括Chem. Rev., PNAS, Environ. Sci. Technol., Atmos. Chem. Phys.等🚴🏿,並擔任PNAS, ES&T, ACP等十余種主流雜誌審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