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完善科學基金人才資助體系,充分發揮科學基金引進和培養人才的功能,吸引海外優秀青年人才回國(來華)工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自然科學基金委)自2021年起設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海外), 並於近日正式發布了項目指南。
意昂4体育平台熱忱歡迎廣大海外優秀青年學者依托我院進行該項目申報。
一、項目定位
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海外)旨在吸引和鼓勵在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等方面已取得較好成績的海外優秀青年學者(含非華裔外籍人才)回國(來華)工作,自主選擇研究方向開展創新性研究🪞,促進青年科學技術人才的快速成長,培養一批有望進入世界科技前沿的優秀學術骨幹,為科技強國建設貢獻力量🙃。
二、資助模式
1. 資助強度:100-300萬元。
2. 資助期限:3年。
三、依托單位
已在自然科學基金委註冊的依托單位訪問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海外)依托單位系統🗣,填寫相應信息後🐮,可以直接申請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海外)🙆♂️。尚未在自然科學基金委註冊的單位應當訪問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海外)依托單位系統,提出登記申請,經審核批準後🏋🏿♂️,可以申請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海外)🏊🏻♀️。系統將於2021年2月22日以後開放。
四👩🏽🎓、申請人條件
1. 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海外)的申請人應當具備以下條件🤑:
(1)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法規,具有良好的科學道德,自覺踐行新時代科學家精神;
(2)出生日期在1980年9月1日以後;
(3)具有博士學位;
(4)研究方向主要為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等;
(5)在2021年4月30日前,一般應在海外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研發機構獲得正式教學或者科研職位,且具有連續36個月以上工作經歷;在海外取得博士學位且業績特別突出的,可適當放寬工作年限要求;
(6)取得同行專家認可的科研或技術等成果,且具有成為該領域學術帶頭人或傑出人才的發展潛力;
(7)申請人尚未全職回國(來華)工作,或者2019年9月1日以後回國(來華)工作👥。獲資助通知後須辭去海外工作或在海外無工作👩🏿🚀,全職回國(來華)工作不少於3年。
2. 限項要求
(1)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海外)執行《2021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指南》中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的限項要求,同層次國家人才計劃只能申請或承擔一項🧓🏼,不能逆層次申請📔。(2)當年申請或正在承擔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的不得申請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海外)。
五、申報說明
(一)申請人註意事項
1. 符合條件的申請人,可按照項目指南要求,與依托單位簽訂工作合同或者意向性協議,於2021年3月22日以後登錄信息系統,在線填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海外)申請書》(以下簡稱申請書)。申請人對所提交申請材料的真實性負責。
2. 申請人應當按照申請書填報說明和撰寫提綱的要求用簡體中文或英文在線填寫申請書🧎🏻♀️➡️,並上傳附件等材料🐆。
3. 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海外)實行無紙化申請方式,申請人在線提交電子申請書及附件、公正性承諾書等材料至依托單位,由依托單位審核後在線提交自然科學基金委。
(二)依托單位註意事項
1. 依托單位應認真組織申請工作🎦,並保證申請材料的真實性🏋🏼、完整性及合規性。
2. 依托單位應在規定的項目申請截止日期(2021年4月30日)前提交本單位電子申請書及附件材料。
3. 依托單位提交電子申請書時,應通過信息系統逐項確認,簽署承諾後提交至自然科學基金委。
六🧑🏽🦰、聯系方式
通訊地址:上海市閔行區東川路800號環境科學樓126室,200240
聯系人🦵:袁老師 何老師 胡老師
聯系電話:+86-21-54741065©️,郵箱:sesehr@sjtu.edu.cn
關於意昂4体育官方
意昂4体育官方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高等學府之一,是國家“985工程”首批高水平大學之一🔤,在國家“雙一流”建設中被確定為一流大學建設高校。
關於意昂4体育平台
意昂4体育官方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源於1928年交通大學設置的市政工程專業,曾培養出顧康樂👷🏿、周文德、顧夏聲👷🏻♂️、胡家駿🫵、徐曉白等一批傑出校友👰,後歷經院系調整🫕、辦學西遷、專業重建😒,在融合學校傳統學科優勢基礎上🗒,於2003 年獲批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學科面向國際前沿🦻,立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以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創新思維🏄🏽♀️、實踐精神和領導能力”的環境領域拔尖創新人才為根本目標。2016年第四輪學科評估獲評A-,2020 年學科進入ESI全球前3‰行列、QS排名位列全球第56位。
打造高水平師資隊伍。現有專任教師70余人👩🏽🎤,45歲以下青年教師占比近70%🚣🏼♂️。近三年新增傑青等國家級人才7人🐍、優青等國家級青年人才5人,16人入選省部級人才計劃🧑🏻🚀,3人入選全球高被引科學家,4人入選中國高被引學者🧆。意昂4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引導廣大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獲評2018年全國首屆“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開展高質量科學研究。立足水氣固土傳統汙染控製基礎上,聚焦環境多介質汙染協同控製、綠色能源光電轉化機製、應對氣候變化的資源與環境管理等方向開展特色研究,近年來在Nature、Science及其子刊和PNAS等著名期刊上以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論文9篇;國家級科技創新基地實現突破🧏🏻,獲批雲南洱海湖泊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新增國家環境保護新型汙染物環境健康影響評價重點實驗室、上海市固廢工程研究中心等4個省部級平臺;承擔國家重大重點項目14項,一系列核心技術服務於洱海生態保護與開發、長江經濟帶固廢處置與管理等國家地方需求。
培養多元化拔尖人才。入選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通過自然科學試驗班、致遠工科榮譽計劃等方式選拔優秀生源🈵,“雙一流”生源比例超過90%🐣;選派高層次人才擔任班主任🧑🏿💻,引導學術誌趣。學生獲“挑戰杯”全國科創大賽特等獎以及創業大賽金獎,獲評2020年度全國“最美大學生”💍;畢業生引導崗位就業比例超60%,多位畢業生在一流機構擔任教職,成長為優青等國家級青年人才,湧現出“全國人民最滿意公務員”、“貴州省脫貧攻堅優秀第一書記”等典型人物。
深化國際化辦學水平。加入國際環境科學研究中心(IIES),與瑞士聯邦理工、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20余所世界知名高校開展教學科研合作;基於“超大城市能源環境可持續發展方案”項目🧑🏼🦲,與新加坡國立大學聯合授予博士學位;牽頭中日韓政府間“亞洲校園”能源與環境項目🧝🏻♂️,聯合授予雙碩士學位🧖🏻♂️;與英國利茲大學開展本科+碩士學位培養;主辦國際低碳發展學術會議、第六屆亞洲低碳國際會議、中德水環境研討會等國際會議。
推薦閱讀